「Network/L2」- 数据链路层,交换,交换网络基础,交换机

问题描述

在网络中传输数据时需要遵循一些标准,以太网协议定义了数据帧在以太网上的传输标准,了解以太网协议是充分理解数据链路层通信的基其础。以太网交换机是实现数据链路层通信的主要设备,了解以太网交换机的工作原理也是十分必要的。

该笔记将记录:以太网协议的相关概念、MAC 地止的类型、二层交换机的工作流程、二层交换机的工作原理。

解决方案

数据链路层:控制网络层与物理层之间通信。物理层不同,则数据链路层采用的封装方法也不同。

数据单元:数据帧,Frame;

以太网协议

以太网是当今现有局域网(Local Area Network,LAN)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,该标准定义了在局域网中采用的电缆类型和信号处理方法。

以太网是建立在 CSMA/CD(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 ss/Collision Detection,载波监听多路访问 / 冲突检测)机制上的广播型网络。

以太网卡,NIC

网络接口卡(Network Interface Card, NIC)也称为“网卡”,是计算机、交换机、路由器等网络设备与外部网络世界相连的关键部件。

二层环路

常见根因:
1)在网络中部署二层冗余环境;
2)人为的误接线缆导致;

防环:
1)需借助特定的协议或机制实现二层防环;
2)在二层帧头中,并无任何信息用于防止数据帧被无止尽地转发

交换网络拓扑

小型交换网络

常用技术

VLAN、VLAN Routing、链路聚合、生成树

桥接 | Bridging

DeepSeek / 在网络中,桥接与交换的区别

在网络通信中,桥接(Bridging)交换(Switching)都是用于数据帧转发的技术,但它们在实现方式、性能、应用场景上存在关键区别。以下是两者的详细对比:

### 1. 工作层次与基础原理
桥接(Bridge)
数据链路层(Layer 2)设备,基于 MAC 地址转发帧。
– 传统网桥是软件驱动的,通过 CPU 处理转发决策,性能较低。
– 通常只有两个端口(早期网桥连接两个冲突域)。
– 支持生成树协议(STP)防止环路。

交换(Switch)
本质是多端口网桥,但采用硬件加速(ASIC 芯片)实现高速转发。
– 支持多个端口(如 24/48 口交换机),每个端口是一个独立的冲突域。
– 支持全双工通信,允许同时收发数据,彻底消除冲突(不同于 Hub 或早期网桥)。

### 2. 性能与效率
桥接
– 转发速度较慢(依赖软件处理),延迟较高。
– 早期网桥可能需存储整个帧后再转发(存储转发模式)。

交换
线速转发(Wire-speed),硬件查表(CAM 表)实现微秒级延迟。
– 支持直通转发(Cut-through)等优化模式,减少延迟。

### 3. 功能扩展
桥接
– 功能简单,主要用于分割冲突域或连接不同物理介质(如以太网到 Wi-Fi)。
– 可能支持基础过滤(如 MAC 过滤)。

交换
– 高级功能丰富:VLAN 划分、QoS(服务质量)、端口镜像、链路聚合(LACP)等。
– 三层交换机还可参与路由(Layer 3 Switching)。

### 4. 广播域与冲突域
两者均不分割广播域(需路由器或三层交换机)。
桥接:分割冲突域(每个端口一个冲突域)。
交换:天然每个端口一个冲突域,且通过 VLAN 可逻辑分割广播域。

### 5. 历史演进
桥接是早期技术(如透明网桥),用于扩展局域网。
交换是桥接的升级版,随着硬件技术进步成为主流,现代“交换机”已完全取代传统网桥。

### 总结对比表

**特性** **桥接(Bridge)** **交换(Switch)**
端口数量 通常 2 个 多端口(如 24/48 口)
转发方式 软件驱动,存储转发 硬件加速(ASIC),直通 / 存储转发
性能 低吞吐量,高延迟 高吞吐量,低延迟
功能 基础 MAC 学习 / 过滤 VLAN、QoS、链路聚合等
冲突域 每个端口一个冲突域 每个端口一个冲突域
应用场景 老旧网络或特殊介质互联 现代局域网核心设备

### 实际应用建议
使用交换机:除非在特定场景(如连接异构网络需桥接),否则交换机是更优选择。
桥接的遗留用例:无线 AP 的 WDS 桥接模式、虚拟机网络桥接(虚拟交换机本质仍是交换技术)。

简而言之,交换机是桥接的高性能、多端口升级版,两者原理相似,但交换机的硬件优化和扩展功能使其成为现代网络的标准设备。